KEF Rrference 1评测,书架音箱落地音

KEF无疑是少数技术含金量高的喇叭厂之一,从他们坚持发布谐波失真规格的态度,就可以知道他们是一家严谨的公司。 从创业开始,KEF就不断研发新单体新技术,从1988年第一代Uni-Q推出到现在,已经是第十二代Uni-Q,现在又加上Meta,无论在实质声音表现上或营销上,都是一大量点。 而Reference 1则是结合Meta的最新产品之一。
KEF Rrference 1评测,书架音箱落地音
▲KEF Rrference 1虽然是书架型喇叭,但气势却有如落地式喇叭。
KEF这个品牌的名称来自于Kent Engineering & Foundry,创立于1961年10月2日,创立者是Raymond Cooke(1925-1995)。 那个时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十几年,有许多战时在军中接触到雷达、电子领域的人,退伍之后为了谋生,就开创了音响事业,Raymond也是其中之一。 他在二战时期在皇家海无线部门服役,退役之后他去唸伦敦大学电子工程系,也将大部分退役金用在买音响器材上,是个音响迷。
大胆挑战前辈
据说Cooke可能是在1940年代末期,伦敦录音工程协会上的聚会中跟Wharfedale喇叭的创立者Gilbert Briggs(1890-1978,在1932年创立Wharfedale)认识的。 当时Briggs已经是音响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写了一本“Loudspeakers”,被业界奉为圭臬,但Cooke对书中许多观点并不认同,并且向Briggs提出。 没想到Briggs竟然邀请Cooke来修改这本书,当时Cooke还在唸大学,有酬劳可以拿,当然就答应了。 毕业以后顺理成章进入Wharfedale的技术部门工作。
 
在进入Wharfedale工作之前,Cooke在BBC录音工程部门也工作了二年,参与录音座的研发工作,以及开发相关硬件设备。 从1955到1961年,Cooke在Wharfedale工作。 1959年,Wharfedale卖给Rank Organization,不过Cooke仍然留在那里工作,因为他想研发新材料来取代音响界长期使用的纸盆振膜,但新东家对这个研究计划没有兴趣,这使得Cooke认为自己应该出去创业,实现梦想。
▲Reference 1 Meta采用12代Uni-Q Meta同轴单体,高音单体的橘瓣导波器与中音单体外圈的浅号角都有提升音压的能力。 
研发单体
KEF一开始是以研发喇叭单体为主,Cooke最早的目标就是:再生20Hz不必一定要用到15寸单体。 在这样的梦想驱使之下,KEF研发出各种着名单体,并与BBC合作,推出著名的BBC LS 3/5A。 有一段时间,KEF的喇叭套件在全世界都畅销,台湾许多音响迷可能也都买过。 后来104、104ab、105等陆续推出,KEF成为著名喇叭厂。 而Cooke则终生孜孜不倦在做研发工作,即使最后几年身体健康逐渐恶化仍没有放弃工作。 1995年3月19日,Raymond Cooke终于撒手人寰。
▲Reference 1 Meta是书架型喇叭,但它却是书架型喇叭中少见的三音路设计,因为Uni-Q同轴单体就包括高音单体与中音单体,再加上那个6.5吋低音单体,就能发出落地喇叭的音乐规模感。
 
Uni-Q是转折点
KEF的喇叭单体发展虽然可说丰功伟业,不过转折点还是在1988年推出Uni-Q同轴单体。 其实KEF早已研发同轴单体多年,但一直碍于找不到体积够小磁力够强的磁铁,无法将高音体积缩小装在中央的轴心中。 一直到钕磁铁商业化之后,Uni-Q才得以在1988年推出。 这么多年来,Uni-Q不断进行性能提升,到了2018年推出第十二代,改良处是在高音单体与中低音单体之间的间隙加了吸音阻尼物质,第一个用的产品是R11。 2020年,KEF又推出第十二代Uni-Q加MAT吸音设计,第一个使用的产品就是LS50 Meta。 现在,KEF的Uni-Q已经跟Meta结合,成为他家新的科技亮点。
 
如果按照等级来排列KEF的产品,KEF最顶的当然是Muon,不过这是限量品,不知道卖完了没有。 再来就是Blade系列,接下来是Reference系列,R系列、Q系列、LS50 Meta、T系列。 这些都是被动式喇叭。 无线传输主动式另外还有LS 60 Wireless、LS 50 Wireless II,以及LSX II。
 
金属面板
在这些系列中,比较有趣的是Reference系列与R系列,这二个系列的造型一样,使用单体数量也类似,远看会以为是同系列,而且Reference 系列的第一个字也是R。 但事实上,这二个系列的价格差很大,重量也差很大,先不说单体质量的差异,Reference系列的箱体面板是厚厚的铝合金制成,而R系列却是一般面板。 
就以一样使用五个单体的Reference 5与R11来说,后者体积1249 x 200 x 383.5mm,净重37.7公斤,而前者体积1350 x 205 x 462mm,净重60.2公斤。 二者体积差不多,但重量却差很多。 反映在售价上,R11只要26万,而Reference 5却要71.8万。 所以,如果您看到Reference 1 Meta这么小小的书架型喇叭,售价竟然高达29.8万,比R11还贵,那也没什么好惊讶的,因为无论是箱体、单体、分音器质量都不同啊!
 
Reference系列的型号分法很有趣,采用五个单体的就是Reference 5,采用三个单体的就是Reference 3,采用二个单体的就是Reference 1 Meta。 另外还有采用五个单体的中声道Reference 4,以及采用三个单体的中声道Reference 2,这二个中声道刻意以偶数来编号。 当然,如果您想买超低音,Reference也有8b。 另外镶墙式的我就不说了。
 
加了Meta
Reference 1 Meta的上一代Reference 1是在2014年慕尼黑音音响展推出,而Reference 1 Meta则是在2022年推出,二者相距八年时间。 Reference 1 Meta与上一代最大的不同就是后面加了Meta,所谓Meta我在音响论坛已经写过好几次了,那是Metamaterial Absorption Technology ,取第一个单字的前面Meta为名。 简单说就是在UNI-Q单体后面加一块圆形的黑色硬塑料盘,塑料盘上有30条沟纹,这些沟纹最短者0.5公分,最长者25公分,以四分之一波长原理来去除高音单体所喷出的背波,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吸收99%高音单体的背波。
除了Uni-Q单体后面加上Meta之外,Reference 1 Meta在外观上跟上一代并没有什么分别,而箱体的做法也一样。 Reference 1 Meta的箱体主要还是以MDF制成,内部还有密度更高的MDF作为补强,这种做法跟一般喇叭箱体差不多。 与众不同的是Reference 1 Meta的面板,那是以厚厚的一块铝合金加上树酯层(可是看起来像是铜板),再从后面以长长的四根螺丝贯穿箱体锁住面板,让面板与箱体紧密结合为一体。
▲Reference 1 Meta的低音单体跟Blade一样,是一片铝合金压出浅碟型,而且悬边是内凹的,弹波用了二组,跟一般低音单体有很大的不同。
导波器有作用
Reference 1 Meta的同轴单体采用最新12代的UNI-Q Meta,高音采用1吋铝合金振膜,中音单体采用5吋铝合金振膜,低音则是6.5吋铝合金振膜,这个低音单体从Blade首度使用迄今。 高音单体的盆分裂频率大约在40kHz,人耳不可能听到。 而那个橘瓣导波器则是在7kHz以上发挥作用,帮助高音单体控制扩散性,可以在15kHz以上提升3.5dB的音压。 中音单体的频域大约是450Hz-2.1kHz,外框那个浅号角导波器大约可以增加7.5dB音压。 
而低音单体采用双弹波,浅凹盆铝合金,没有防尘盖,一体成形,内凹半圆悬边。 音圈采用铝线绕制,音圈筒直径很大,只比振膜小一点而已,这样的设计会让音圈与振膜的一体性提升。
▲Reference 1 Meta的背板上有一个大大的低音反射孔,原厂附长短各一的反射管,让用家自己调配。 而那三组镀白金的喇叭线端子中,中央那组是用来锁内部高中音、低音单体跳线之用。 如果不使用Bi Wire,就要将中央那组端子锁紧,内部跳线才能连接。
独特Bi Wire设计
来到Reference 1 Meta的背面,喇叭线端子有三组六个,镀白金,看起来质感很好。 上下二组是接喇叭线用的,中间那组则是纯粹放松与锁紧内部的跳线。 换句话说,如果您想使用Bi Wire,必须将中间那组端子放松; 如果只使用一条喇叭线,则必须将中间那组端子锁紧,这样内部跳线才能连接上下二组端子。
除了端子,还可以看到低音反射孔。 Reference 1 Meta的低音反射管是可以更换的,原厂称为Flexible Port Technology。 低音反射管附带二种,一种比较长,一种比较短,长管子的低盆衰减比较和缓,大约可达37Hz。 而短管子大约40Hz。 换句话说,低频衰减得比较快。 更换低音反射管时,要先将外面的锥状物旋下才能更换。 
谐波失真低
Reference 1 Meta最厉害的地方是二次、三次谐波失真,他家是少数敢于公布喇叭谐波失真的厂家。 谐波失真越高,代表音染越严重,而Reference 1 Meta的谐波失真标示很详细,二次谐波与三次谐波失真(90dB/1m)小于0.5% (40Hz -100kHz); 小于0.2% (200Hz-2kHz); 小于0.1% (2kHz -20kHz)。 这些数字看起来比扩大机的谐波失真高很多,但在喇叭领域内,已经算是很低的谐波失真了。
Reference 1 Meta的分频点设在450Hz与2.1Hz处,而且二支喇叭经过配对,误差在0.5dB以内,算是很精确的。 比较需要注意的是它的灵敏度只有85dB,而且平均组抗在4欧姆(最低3.2欧姆,最高没有标示,我猜会超过10欧姆以上),看起来不是容易驱动的喇叭,所以要搭配功率比较大的扩大机。
▲Reference 1 Meta在雅士音响地下室聆听空间。 聆听空间很大,喇叭显得小,但它所发出的声波能量却不小。
 
大空间听小喇叭
聆听Reference 1 Meta的场地在台北民生东路雅士音响地下室,搭配的器材如下:Chord Hugo 2 Go+2Yu串流播放器,搭配Hugo M Scale升频器。 前级Chord Dave(内建DAC),后级Chord SPM 1050 MK2(200瓦8欧姆负载)。 这个聆听空间量测起来的频率响应相当好,没有致命的凹陷或很大的峰值,可以听到比较平衡的声音表现。
首先我要说,Reference 1 Meta在雅士地下室那么大的空间中,Reference 1 Meta的高中低频量感竟然还是那么足,这是让我很惊讶的。 老实说Reference 1 Meta的低音单体尺寸只有6.5吋(165mm),根本只能说是中音单体尺寸而已,但却能发出足量的低频。 而那个同轴单体其实尺寸也不大,但却可以让Reference 1 Meta完全脱离一般人对书架型小喇叭的固有印象。 就我自己的听感,如果闭起眼睛,您可能会以为是落地式喇叭在唱歌。
完全不怕流行音乐
例如听Lady Gaga唱的“Top Gun Maverick”主题曲,饱满又能量强劲的嗓音与摇滚伴奏直冲过来,没想到那么小的喇叭能发出那么饱足的声音能量,而且声音线条清晰,低频也够劲,不会虚软或含混。 听Fink唱的Blueberry Pancakes时,摇滚乐的强劲冲击性竟然也能再生出来,可以让我感受到饱满的中频段与低频段。
 
听John Campbell的“Way Down in the Hole”时,沙哑又富磁性又带粗犷的嗓音在Bass的伴奏下,同样也让我听到饱足的中频段与低频段。 听Anette Askvik唱的“Liberty”时,不仅中频段与低频段饱足,萨克斯风也很饱满,而整个音乐规模感庞大宽广也超过常规书架型小喇叭所能表现者。
 
够饱满够有劲
再听姚斯婷的我的心太乱,虽然音乐中没有特别多的低频,但突出的女声唱歌与爽脆的钢弦吉他伴奏也能充满整个空间。 Reference 1 Meta就像是没有被束缚的喇叭,虽然只是书架型,但听起来从高音到中音、低音都很平衡,听起音乐来不会感觉有什么不足处。 再听Hideaki Tokunage(德永英明)的“Yasashii Kiss O Shite”(美梦成真),Reference 1 Meta同样也呈现庞大的音场,嗓音与电子合成器、套鼓都那么饱满。 甚至听叶蒨文的《曾经心痛》Live版时,脚踩大鼓的低频也很饱满,叶蒨文的嗓音中气十足,穿透力强。 整首歌的摇滚味道都能充分呈现。
 
甜味光泽俱足
Reference 1 Meta听流行音乐气势十足,那么听古典音乐呢? 我听Sueye Park所演奏的那张“Journey Through A Century”小提琴独奏,发现Reference 1 Meta的小提琴属于内敛型的,有甜味,有光泽,但不是艳丽型,而是耐听型,而且带着温暖。 这种小提琴音质音色跟有些音响迷所认定的金属振膜会有金属声有很大的落差,其实我听过许多KEF喇叭,高音单体、中音单体都是金属振膜,连低音单体也是,可是听起各种音乐都不会有所谓的金属声。
$ o @; V- w/ [
如果用金属振膜就会有金属声,那么很多喇叭用的都是塑料振膜,它们听起来不也应该是塑料声吗? 一般所谓的金属声可能发生在振膜的盆分裂点上,因为盆分裂,所以那个点产生多余的振动,而让声波量感突出,导致音响迷所谓的“金属声”。 从规格上看,Reference 1 Meta的高音单体盆分裂点在40kHz,早已超出Reference 1 Meta的带宽上限,这可能也是小提琴听起来内敛温暖又甜润的原因之一。 
▲现场使用的Chord SPM 1050 MK2后级。
 
温暖宽松
Reference 1 Meta的大提琴是温暖而且带着宽松的。 我听马友友与Emanuel Ax合演的“Hope Amid Tears”时,钢琴是温润的,好像被一层柔光包围住。 而大提琴的恩恩鼻音相当浓厚,而且不会粗硬。 在我的经验中,如果中低频段量感不足,很容易就让大提琴听起来单薄又粗硬,而且呆板。 Reference 1 Meta唱起大提琴与钢琴却能够够让人大脑产生快感,代表它所发出的音质音色都是很美的。 - '# b4 Y* ^( @“ ^$ ~
其实,听大提琴与钢琴的奏鸣曲时,书架型小喇叭并不会比落地大喇叭差多少,因为这种音乐的基音范围大多集中在中低频段以上,Reference 1 Meta的这三音路三单体要应付这个频段绰绰有余。
平衡清甜
Reference 1 Meta听弦乐四重奏如何呢? 我测试器材,一定会用弦乐四重奏来听,因为弦乐四重奏听起来好听,就代表这件器材的高、中、低频段量感相当平衡,连带也让音乐平衡性很好。 如果弦乐四重奏听起来让人坐立难安,或索然无味,那代表还有问题必须解决。
我用东京弦乐四重奏团所演奏的贝多芬弦乐四重奏Op.18 No.1来测试。 Reference 1 Meta所唱出的声音相当中性,相当平衡,没有特别突出之处,也没有特别甜,四把弦乐器的融合度很好。
在此我要强调,Reference 1 Meta的高频段有甜味,但不会特别甜。 如果以水果来举例,Reference 1 Meta的高频段甜味属于水梨的那种甜,而不是爱文芒果的甜。
 
▲现场使用的Chord Hugo 2 Go+2Yu流媒体播放器。
低频基础够:
Reference 1 Meta听管弦乐如何? 如果以我的标准来说,大型管弦乐的音乐规模感当然很难完整呈现,但如果论音乐的平衡性来说,Reference 1 Meta的表现相当不错。 例如我听Klus Makela指挥奥斯陆爱乐录制的西贝流士“第三号交响曲”,发现管弦乐的低频基础相当不错,弦乐群的厚度也也能呈现出Maazel来,而弦乐的细致程度与丝丝缕缕的解析也相当好,已经可以完整感受到交响乐的音响性美感。
 
听Lorin Maazel指挥克里夫兰管弦乐团所演奏的布拉姆斯“Academic Festival Overture”时,管弦乐的弦乐部厚度也够,铜管也能发出温暖厚实的破金之声。 更重要的是整体音乐很稳,很扎实,没有一般书架型喇叭那种单薄的缺点。
 
大鼓有模有样
像Reference 1 Meta这么小的喇叭能听大鼓吗? 我特别挑了梅林茂所写的电影配乐《满城尽带黄金甲》来听。 没想到Reference 1 Meta竟然也能将音乐中的大鼓再生得有模有样,在那么大的聆听空间中,鼓声还是凝聚扎实饱满有弹性的。 不过我也要说,Reference 1 Meta的低频音量承受能力还是不如落地喇叭,听这类音乐时,必须控制音量,不然低音单体可能会承受不住强烈的鼓声。
 
马友友与Emanuel Ax已经是超过40年老搭档了,可能是年龄火候的关系,这张以五首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为内容的“Hope Amid Tears”听起来更为让人感动,而且录音效果很好,值得收藏。
以为是落地式喇叭
以书架型小喇叭的售价而言,Reference 1 Meta是相当贵的,不过您不要忘了它是三音路设计,不是一般书架型小喇叭的二音路设计。 而且,它的Uni-Q同轴单体提供了优异的定位感,这也是一般二音路书架型喇叭所无法望其项背的。 还有,它的重量达18.2公斤,一般书架型喇叭也没有那么重。 更优的是,它敢秀出二次、三次谐波失真数据,这代表它的声音是够中性的。 最后一个优点,闭着眼睛听,您会以为它是落地式喇叭。 府上空间小容不下大喇叭吗? KEFReference 1 Meta让您买书架小喇叭但却能享受落地大喇叭的音乐平衡性。
规格 :
KEF Reference 1 Meta
类型 三音路同轴低音反射式书架喇叭
推出时间 2022年
使用单体 采用12代Uni-Q同轴单体一支,165mm低音单体一支
带宽 45Hz-35kHz+/-3dB
平均阻抗 4欧姆(最低3.2欧姆)
灵敏度 85dB
分频点 450Hz、2.1kHz
谐波失真 二次谐波与三次谐波失真(90dB/1m)小于0.5% (40Hz – 100kHz); 小于0.2% (200Hz – 2kHz); 小于0.1% (2kHz - 20kHz)
最大音压 111dB(粉红色噪音,1m)
外观体积(WHD) 205×440×422mm
净重 18.2公斤
 
参考器材:
讯源 :
Hugo M Scale升频器
扩大机:
Chord Dave+Chord SPM 1050 MK2
焦点与建议:
焦点:
1. 采用第12代Uni-Q Meta同轴单体。
2. 低音单体跟Blade一样作法,双弹波铝线圈。 
3. 虽是书架型,但却是三音路。 
4. 听起来有落地喇叭的音乐规模感。
建议:
至少要搭配100瓦以上扩大机,能有200瓦更佳。
weixin

阿强家庭影院导购/产品/方案/评测/案例

多年家庭影院设计与装修施工经验、百多家真实案例展示

立即拨打132 4190 2523(同微信号)或者关注公众号:hdkong

阿强抖音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