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声道的震撼-兼谈M&K150系统

多声道的震撼-兼谈M&K150系统二月底,回了台湾一趟。 千里迢迢飞回台湾,当然有许多事情要办。不过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想听听一些加拿大不容易听到的器材。 最优先的当然是拜访刘顾问。刘顾问的MBL/Genesis系统长期以来一直是我个人评鑑任何音响器材的最终标準,多年未到过台北,理应朝圣一次,向前辈问个安,也让耳朵重新认识一下「极品好声」的意义。 多年没到过台北,不好意思直接拨电话找刘顾问,透过论坛主编刘名振兄探听一下顾问的近况。行程关係,只有二天半能留在台北,第三天就得坐火车去新竹。希望顾问有空。 刘名振兄问了我到台北的时间,摇摇头。刘顾问最近忙,连他们几个论坛的老主笔都未面圣久矣。我停留台北的时间又短,机会渺茫。 超值的JBL S38 II 顾问那裡没得听,只得退而求其次。JBL S9800,JBL 4348,Zingali Home Monitor 215 or 115,Anantgarde Model 5搭Duo都有困难无法安排,我正在想还有什麼器材值得听的时候,刘名振兄说,别想啦,我带你去听听M&K的多声道系统好了。 这倒是个好主意。我一直就对M&K顶级的150系列很有兴趣,何况还有优秀的多声道可听(卡加利还没听过调得够水準的家庭剧院,遑论多声道),当然是立刻拍板定案。
 
照著约定的时间到了杂誌社。景象依旧,人事倒接近全非。编辑部的人我几乎已经完全不认识,除了刘名振与陆怡昶。只有业务部与发行部熟面孔还多。 玩大画面还是台湾最幸福 一阵寒暄,首先要观赏一下陆怡昶兄特别精心调整的Epson EMP-TW500液晶投影机画面。陆兄宝刀未老,Epson画面的鲜锐度与顏色的丰富饱满均属一流,看了著实让人心动。问了问价格,玩AV还是要住台湾才幸福。卡加利根本买不到高阶Epson投影机。Sharp还在卖XV-Z10000,而且售价仍然要一万几千加币。在加拿大想玩大画面,得多花不少钱。 在论坛小聆听室听到了JBL的S38 II。虽然是全新开箱,但是声音潜力无穷。除了音质纯度差了点之外,无论中频的厚度、中低频的冲击力与整体速度感等都有极佳表现,听新SACD版The Who摇滚歌剧Tommy过癮之至,也让聆听室裡另外一对售价数倍的大喇叭面目无光。以价论声,S38 II绝对物超所值,除非您只听古典音乐。 听音响的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大小二间聆听室走完一圈,已经接近午餐时间。於是,刘名振兄,陆怡昶兄,还有我三人,便一齐驱车前往M&K台湾总代理愷锐位於信义计划区的聆听室。
 
听M&K 150多声道系统 听音响之前得先解决民生问题。愷锐楼下的客家菜实在一流,几道热炒都鲜甜绕舌,薑丝大肠软熟富弹性,九层塔炒蛋酥爽兼备,猪油拌饭也香滑适口,尤其是没有太多味精,比我在以客家菜驰名全台的美浓镇吃到的好上一大截。幸好我不住台北,否则体重与血压血脂肪都会乖乖不得了。 离题了。话说刘陆二位与愷锐朱老闆认识已久,所以到达之后便不作客套,三人直奔聆听室。这间聆听室大小适中,感觉上吸音比较强,室内有一种寂静感。大致瀏览了一下器材,前方的主喇叭是M&K 150专业版,环绕喇叭是Triple设计的SS150,超低音比较特别,是一对K系列超低音以推挽式连接,斜摆在聆听位置之前,型号我没记得,好像是K10与K11。这种推挽的方式是M&K首创,斜摆的主意则出自陆怡昶兄。 左右声道喇叭是用一对Crown Reference专业后级推动。Crown后级一向以雄浑推力与中低频霸气闻名,推动M&K简直是牛刀小试。中央声道用Luxman M系列单声道后级推动,Luxman的推力与音质是游刃有餘,但我多少有点担心会与Crown气质不合。我没有特别留意推动环绕声道的后级以及线材。 讯源与前级是我比较介意的地方。朱老闆艺高人胆大,竟然只用了一台平价的Pioneer DVD唱盘与Yamaha环绕扩大机的前级部份。无论如何,既然刘、陆二位都没有意见,那就听了再说。
 
第一张是Blue Man Group的Audio,DVD Audio,听多声道。开声一分鐘,我的下巴差点掉到地上。 怎是一句好声了得 这套M&K系统声底之厚实饱满、中低频冲击性之强、动态之勇猛、细节之多与速度之快都是第一流的。复杂(这张多声道版的Audio音场裡确实有许多材料)音场中层次井然,定位清楚。系统中喇叭虽多,但是连贯性非常好,不会让人有各自为政的感觉。 M&K音色的正确性尤其令我大开耳界。Blue Man Group惯於使用各种各样的打击乐器,其中使用PVC塑胶管所创造的几件打击乐器是整个乐团的灵魂所在,但也是录音之中最难表达的部份。除了容易在其他电子乐器与打击乐器的大音量之中迷失,PVC塑胶管的独特音色也很不容易表达得準确。M&K在这裡的表现非常接近我听二次Blue Man Group现场的感觉。 M&K另外一个优点是对音压的强悍承受能力。即使将音量开到人耳忍受的极限,整体音场定位仍然坚如盘石,音像不会扩散崩溃,音质也不会驱於紧张。以非号角设计的喇叭来说,这是难能可贵的成就。 那麼,M&K唱起古典音乐又如何呢?这套系统会不会是肌肉猛男的个性,碰到温柔婉约的音乐就没輒?刘名振兄好像看出我的疑惑,便请朱老闆换过一张Telarc的SACD示范片。欢迎光临小强家庭影院导购网www.av269.com [page]
 
播放的第一首曲子是「星舰迷航记」的主题组曲。 开声三分鐘,下巴继续留在地板上。这弦乐群之厚实与弦乐器数量之多,以往我只有在少数极昂贵的顶级系统上听过(例如刘顾问与曹医师二位前辈,还有卡加利的弹弓杨前辈)。这套M&K多声道系统能有如此弦乐表现,实在令我震惊。我自己的Altec 604-8G都还不见得能有这麼浓密黏滞的弦乐群。纯以弦乐而论,这套M&K多声道系统(其实主要是前方三声道与超低音,环绕声道在古典音乐时用途有限)的表现可以与大多数我听过的六七十万元级甚至更贵的二声道喇叭相提并论。 除了弦乐,这套M&K多声道的其他音响表现当然也很出色,例如女声与木管。只是一般来说,弦乐群的表现是传统喇叭最不容易表现优良的,所以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陆怡昶兄之后又点播了几张爵士乐的SACD与DVD Audio,M&K中性、快速的特质仍然不变,而细节丰富的特性则让爵士乐中那一份微妙的即兴感更为传神。 更上层楼的可能 天下没有无敌的器材,M&K也不例外。在听过多张SACD与DVD Audio之后,我也发现这套M&K还有几个地方可以更上层楼。 首先是音质的纯净度还可以更好,音色的高贵度也还有进步空间。M&K中性有餘,但是音质中仍然有些杂质,音色也还没有表现出优质弦乐器那份特有的光泽。我其实怀疑这是讯源/环绕前级的问题。也许朱老闆更换更高级的讯源与环绕处理器之后(例如Lexicon或者Meridian),这方面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以M&K 150系列喇叭的设计用料与目前的声音表现来看,我相信M&K有这个潜力。
 
其次是低频的份量与延伸还是稍差一口气。陆怡昶兄採用一对K系列超低音以推挽式工作,目的是求取绝不拖泥带水的低频速度感。据陆兄意见,如果採用其他单体口径更大的超低音,份量与延伸固然是改善了,但是速度上(以纯多声道音乐的标準而言,看AV则无此顾虑)多少是慢了那麼一丁点儿。这是物理特性使然。我想起以往香港音响界前辈雷明先生在家裡也是用了十几个M&K超低音并联,据说取得了非常理想的低频效果。理论上,如果使用大量的超低音,每个超低音的负担变轻,速度与延伸想来也有改善。如果用得够多,甚至可能可以视为线音源,在摆位上也比较轻鬆。朱老闆对这个想法很有兴趣,準备与陆怡昶兄从四个K系列超低音试起。我则建议不妨直接挑战八个超低音,每声道四个可以叠起来当低音柱用。至於后事如何,那就要看陆怡昶兄与刘名振兄了。 老实说,这套M&K 150多声道系统让我非常震撼。如果我现在有额外的预算,我会毫不迟疑地购入一套作为多声道与AV的参考系统。而且我会直接购买主动式附扩大机的版本,除了声音效果原汁原味,未来也只需要升级讯源与环绕前级,就长期投资而言更为合理。能以几分之一的投资与刘顾问的声音更近一步,怎麼想都觉得划算。
 
想到几个问题。我们究竟有多少多声道软体?还有,如果还要听传统的CD甚至LP,M&K的表现又是如何?与同价位其他二声道喇叭相比又是如何? 二声道的表现 第一个问题很容易回答。答案是不多。如果您听音乐的口味偏向特定的音乐,例如古典音乐,能听的软体会更少,至少目前是如此。所以,除非各大唱片公司全面将经典录音多声道化,专门设置一套纯音响用的多声道组合用途并不广泛。但是,如果您希望以最经济的投资来取得真正hi end的音响享受,M&K的多声道系统无疑是一条捷径。 至於第二个问题,我花了点时间听过了M&K 150作为二声道的表现,也研究了一下M&K 150的设计用料。结论是以价论声,M&K 150主声道绝对物有所值,如果您欣赏M&K的传统声底,甚至可以算是物超所值。至於M&K的超低音如何物超所值以往论坛已经有太多论述,我就不再多谈。 从设计上来看,M&K 150属於我喜好的多单体设计(我另一个喜好是大口径纸盆鈷磁单体搭配号角)。多单体有什麼好处呢?声底更厚实更自然,音质密度更高,弦乐群更庞大,大片擦弦的质感更迷人。多单体又有什麼缺点呢?原厂配对不够精準的时候,或者分音器设计没有掌握到诀窍的时候,单体之间会不够水乳交融,反应在声音上就是音场层次感不够丰富、定位不够清晰、大音压下声音容易崩溃。
 
M&K 150每声道採用三颗1吋口径软半球单体搭配二颗5又四分之一吋的polypropylene盆式单体。如果您也像我,长期留意M&K的发展,您就会知道这一高一低二种单体可以说是M&K闯江湖的老本,几乎所有M&K的喇叭都会用上这二个单体,品质与设计方面有M&K长期以来的信誉担保,肯定是毋庸置疑。 二声道下的M&K 150仍然有著优秀的声音表现。虽然音场层次感与细节的多寡受到影响,弦乐群的量感也打了折扣,但是整体而言仍然算是相当高水平的声音。M&K的声底是中性稍偏阳刚一脉,有点像是精鍊过的JBL,但细緻度则过之。三颗高音单体所营造的弦乐质感与厚度都非常理想,空气感与堂音的表现方式比较保守,类似ATC而不像ProAc。M&K传统动态、冲击力、速度方面的优点完全保持,韵味则要看讯源与搭配,用愈好的週边器材,150的声音就会更好。 中性声底 严格说来,M&K这种中性声底并不见得讨好。原因是中性的声底必须与高纯度的音质与典雅细腻的音色同时存在才有意义。就像纯白的瓷器,要真正烧得漂亮并不容易。单纯的中性声底,很容易会被误会为平淡无味,甚至是反应了前端器材的粗糙与染色。所以M&K需要搭配够水平的週边器材才能发挥最高潜力,M&K的潜力也值得搭配够水平的週边器材。 欢迎光临小强家庭影院导购网www.av269.com[page]
 
M&K 150的另一个特色,或者说是所有M&K喇叭的共同特色,就是低频滚降得很快。M&K一向的想法就是将80-100Hz以下的低频与极低频交给主动式超低音负责,所以设计主声道喇叭的时候,就是以反应快、控制力强为优先考虑,低频延伸度反而不是那麼重要。换句话说,买M&K 150一定要连超低音一并购买,不然低频会少一截(根据M&K原厂网站,厂方刚推出了毋需超低音的全音域设计B1500/1600系列喇叭,打破厂方密闭式音箱的传统,採用了低音反射式的设计。不知道声音有何不同)。 我跟朱老闆开玩笑,说难怪M&K可以用超值的售价出售,因为原厂把最麻烦的低频整合问题丢给音响迷自己解决,所以可以省下不少研发费用。当然这是玩笑话。不过超低音的调整摆位确实是玩好M&K的关键所在。超低音整合得好,整个系统听起来会气势磅礡,有几倍价位大喇叭的架式;超低音整合得不好,中音低音各自为政,那还不如买对传统二/三音路的英国喇叭。至於这是优点还是缺点,完全看您玩音响的热度。 我个人以为,玩音响玩到最后迟早会碰到低频处理的课题。尤其是主动式超低音与主喇叭的整合,更几乎已经成为音响必修课程。多少大喇叭现在都是四件头的设计,所以能从M&K开始先练过基本功也不坏。以二声道为主,我会建议考虑购买一对主动式超低音,然后当成迷你Genesis来调整,弹性比较大。如果预算有限,只能买一支超低音,陆怡昶兄的绝招是不要将超低音正面朝前,以四十五度角左右的方位开始调整与背墙之间的距离,偏左或者偏右无妨,这样调整成功的机率较高。 弹弓杨前辈玩超低音也是强调最好玩一对,因为超低音(以hi end标準而言)仍然有方向性。杨老另外一个玩超低音的祕诀是要用脚架,他说超低音架高之后不受地面影响,声音会更清晰,细节与速度都会有进步。这倒与以往Dynaudio的理论不谋而合。Dynaudio上一代的旗舰Consequence就是为了避免低音单体受到地面干扰,所以才把低音单体装在喇叭的最上面。 如果能顺利调好主喇叭与超低音,搭配上也能仔细处理,那麼M&K 150就真的只剩下一个缺点:黑不隆冬的一个方块实在不怎麼美观。
 
经济实惠的玩法 主喇叭加超低音,玩得好的话,其实可以是一种非常经济实惠的玩法。前辈曹永坤曾说,高频决定气质,低频决定气势(大意如此,原文不详)。这句话真是至理名言。一对高品质的超低音,在调整得当的情况之下,确实可以对整套音响发挥巨大的加分作用。只可惜好的超低音价格不低,也不是所有的主喇叭都适合追加超低音,能有耐心毅力与空间慢慢玩好摆好超低音的音响迷也有限,所以这种玩法迄今为止还是小眾公司。 如果您有兴趣挑战这样子的系统,M&K当然是很好的选择。如果150超过预算,从LCR750甚至S85开始也成。若是不想买新品,则只要是低频截止乾净的小喇叭多半都可以成功搭配超低音。例如ProAc的Tablette系列就很适合追加超低音。以往Infinity曾经推出过一整套的Modulus喇叭/脚架/超低音组合,找得到的话作为入门之用非常理想。Genesis早期的IM5200与Servo 10 or 12超低音也是类似的例子。Monitor Audio的喇叭在我的经验中也适合加超低音,原厂的超低音强调气质胜於气势,适合古典音乐多过於飞机大砲。日本音响耆宿菅野冲彦曾经用Tannoy Stirling追加超高超低玩baby Kingdom,所以这也是一对可以加超低的喇叭。一时之间只想到这麼多,以后如果想到遇到再谈。 至於超低音的选择,一般来说能听音乐的超低音会比AV用的超低音来得贵。主要的差异就在速度、解析、与细节,量感与延伸能力反而没有差那麼多。 我自己见过用过听过比较值得一提的超低音是Genesis 900,其次是老Mirage的双极式超低音搭配同厂电子分音器,再来是M&K MX125,最后是Infinity Modulus。很不幸的价格好像也是这样排列。当然,我玩过的超低音并不算太多,如M&K我就没真正玩过MX125以上的型号(MX5000THX只在前辈曹医师那裡听过),所以这样的排名只是个人经验,纯粹参考之用。欢迎光临小强家庭影院导购网www.av269.com
 
我理想中的超低音必须有全功能遥控,这样才方便调整。功率要够大,这样输出才够强。最好是气垫式或者推挽式的设计,这样速度才够快。调整的功能一定要有高通滤波(High Pass Filter,决定低频截止点,不一定要调到最低,太贪心通常只会让扩大机工作得很辛苦,却听不出有何所以然来),低通滤波(Low Pass Filter,决定超低音的高频截止点,用来与主喇叭衔接之用),音量控制。最好也能有连续可调的相位(Phase,其中奥妙我还未能充分掌握,刘顾问说可以调速度感),高通的斜率如果也一阶、二阶、三阶可调那就太完美了。只可惜这麼理想的超低音我还没见过。另外,能够搭配大口径鈷磁纸盆单体的超低音我也还没见过,甚至没听说过(EV大概是唯一的例外)。如果未来要用Altec 604单体来搞多声道,超低音这一环还真是麻烦透顶。或许,我真应该慎重考虑换整套的M&K。

非常感謝音響論壇提供此篇文章與大家分享!!

weixin

阿强家庭影院导购/产品/方案/评测/案例

多年家庭影院设计与装修施工经验、百多家真实案例展示

立即拨打132 4190 2523(同微信号)或者关注公众号:hdkong

阿强抖音码